家谱:黔北三元王氏新站宗祠族谱 | |
姓氏:王氏 | 始祖:王元开 |
堂号:太原郡 | 地区:中国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 相关分支 |
字辈: 【预定全族通用排行】廷尚正大家守良 永为定式应荣昌克思先代有余绪 世泽远昭庆发祥 【预定第五房排行】安曰正大家必兴 同源定式体宗承克思报本循其绪 世泽远长裕后昆 | |
历史起源:
该王氏分支于《公元1465年》从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》迁徙至目前所在地《中国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》
《本 族 源 流》 :古来圣帝明王,见人类之纷也,於是赐之姓。姓者,所以使亿貌千形之众,皆各知其所自,而各亲其亲,各长其长。后世仁人孝子,惧氏姓之淆也,於是造为谱。谱者,所以使世远年湮之余,溯源循流有据。故族之有谱,亦犹国之有史也。吾族王氏,稽其源,远始自轩辕,原姓公孙,因长于姬水,遂易姓为姬。其后,曰金天氏、曰高阳氏、曰高辛氏、曰陶唐氏。陶唐氏之兄名稷,系高辛氏之妃姜源所出,其后裔历夏到商,传十有五世,至西伯侯文王姬昌,昌生发,克商而有天下,是为武王。传二十二代,至“周灵王太子晋(前566—前549)以直谏废为庶人,其子宗敬为司徒,时人号曰: ‘王家’,因此为氏”。是为吾族受姓之始。历二百余年凡十余传至秦王翦(前304—前221)为秦上将,於始皇帝二十四年(前223)下楚后,言於帝曰:太原膏田美宅,请批给臣家。始皇与之。翦生贲。贲生离。离生元、威。 元公徙於琅琊,威公依於太原,其后子孙繁衍,遂有太原、琅琊两郡之分焉。太原绣壤之区,公姓振振,於时二十一望中,吾族为最。历千余年,英贤代出。至五代晋国公王佑(祜)(924—987),显於汉周之间,天下望以为相,而公以直道不容於时,盖尝手植三槐於庭曰:“吾之后世,必有为三公者,此其所以志也。”后其子王旦(957—1017)果相真宗,封魏国文正公。旦之子王素(1007—1073)亦相仁宗三十余年,封懿敏公。苏东坡(1036—1101)为作三槐堂铭,盛称王氏子孙之多贤,诚非虚誉[3]。越四百余年,传至吾入黔始祖讳元开字民康籍本西安盩厔(今陕西省中部周至县)八甲里巫坝黄板桥。职列总戎,於明成化年间奉征南平入播。上谕镇守各地,分承宣慰,世袭掌边。甲辰(1484年)略地承粮,受丈各经数十里,各房分镇各地,相厥攸居。 元开祖妣马氏,谥曰:惠。祖考妣正寝桑园,葬於桑园坝水龙岩。传今十余世,户丁几万人,嗣武职者濒仍,列科举者累世。以元开祖考妣之墓在於黔,故祀公为入黔始祖。公生辅、佑。辅祖字天助,配张氏生炯、烁、烛、焕;佑祖字天锡,配马氏生烨、灿、烜、炜。是为吾族之八房也。乾隆甲申岁(1764),合族依祖山大公坪之阳建修宗祠,集议修谱。-爰集辅佑两支八房,由前纪后,按次就班,横纪世次,顺纪系次,俾一展卷,而某房某祖之所自来,某祖某房之所由始,某为吾伯叔行,某为吾兄弟辈,虽各处一方,而千枝万叶咸知同出一本。此后排行预列伦次无紊,孝弟之义生幽则慰,而明则顺也。谨序始末,以弁於首。 大清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岁(1764)合族嗣孙校录 《太原郡王氏桐梓新站宗祠--二届续修族谱序》: 按王姓虽出自周灵王太子晋,然二十一望,如王子比干孟尝君、信陵君之徒,其后亦曰王氏。而吾族郡宗太原,则系秦将翦公之后,粤稽翦生贲,贲生离,离生元,元居琅琊,其弟威居太原。今之太原专属山西,昔之西安固皆太原绣壤也。吾始祖讳元开字民康,官辖总戎,籍本西安盩厔巫坝黄板。於正统间(1436—1449)随军征剿云贵叛苗。成化间(1465—1487)奉命镇守此地,落业於斯。其后各祖荣袭旧职,俱受宏恩,承承继继,八房衍盛,盖十有余代也。乾隆二十九年(1764),合族建祠於三元坝太公坪祖山之阳,以妥先灵。集议修谱,族中多人而仁敬孝慈,姻睦和乐之气,蒸蒸丕变焉。余弟兄每思前谱残阙,理宜续修,渐至年衰,有志未逮。尝与堂弟廷兰字国香语及兹事之宜,弟於是更晰源流,愈别宗派,俾披阅而房分胥识,参稽而世次尽明,且异派无乱宗之虞。本族少私行之弊,奕世而下,支分派别,愈远愈明。谱之所关,其如唐书所云,谱系以纪世,厥义大也。兾斯谱之成,家藏一牒,顾名思议,讲义行仁,出忠臣於孝子之门,不失阳尊遗范,作圣主得贤之颂,克绍子渊家传。祖宗幸甚,子孙幸甚。 嘉庆十四年(1809)己巳岁小阳月嗣孙庠生廷试万言敬撰。 《太原郡王氏桐梓新站宗祠--三届续修族谱序》: 国家要素,人民与焉,民有亲疏,种族区焉,故聚家而成族,聚族而成国,此先王治国之必先亲九族也。近世三民切论,民族八德,首言忠孝。亦知国家生存之道,端在强种固本,而强种固本之道,又端赖忠孝以为维系也。夫忠孝何由而发?必发於伦理之间。伦理何由而来?必来於血族之统。由血统以观伦理,由伦理以观忠孝,斯吾国族谱之所由起,可得已乎?烈年来,供职陪都,间常归省,视乡中族辈,淳朴依而团结,散漫地分,人众世系如丝,既不克登亲,亲仁民爱物之境,更难适於现代团体生活之秋,其将不兢也明矣。因思增其亲,爱精诚之忱发,其伦常忠孝之道,谓宜编以谱,俾知所本。然吾族非无谱也,其始自乾隆,续於嘉庆,自是厥后,迄今将及十传子孙之繁衍,浮於佰什,人事之变易,有若沧桑,况久经兵燹之余,流风遗韵,散失殆尽,一旦老成凋谢,殆成夏礼失征,岂不至为感叹哉。烈俶然心忧,爰捐廉奉益以祀产,栋选族人家楹、守心专司其事,续修前谱,群策群力,不期年而告厥成。付梓之日翻阅一过,匪特世系了於指掌,而忠孝之思亦不禁油然涵於谱而汇於心也。但愿家藏一牒,溯本思源,守为人立身之本,尽群已自互助之谊,由强族以强国,则斯谱岂小补云尔哉。 中华民国三十三年(1944)清明节嗣孙家烈绍武敬撰。 《太原郡王氏桐梓新站宗祠续新修第四族谱序》: 盖闻:谱者,族之乘也,所载一族之事,流远垂久也。古人云:“三世不修,为之不孝”。年代久远,人世泯没,则尊卑莫辨,世系不明,焉望宗亲睦族乎?吾族谱首创于乾隆,二修于嘉庆,三续于民国。至今,《首谱》早已亡佚,《二谱》尚存少量残本,唯《三谱》保存较之完整。《二谱、三谱》均无入黔始祖上源世系记载,实属年湮久远,久经兵燹,断代多年,无考所至。自民国三修迄今,其间曾有两次续修谱本失真,悖逆祖训,愧对后人。《四谱》收编赝史,难辨真伪,情有可原。《五谱》,承接谬误,更有拓展,篡改族史,难辞其咎。余等曾多方奔走,善之劝导,虽略有收敛,无如势单力薄,未能如愿。谬种流传、族史淹灭,家族文化焉能传承?族中仁人,理当责无旁贷,重修《四谱》,拨乱反正,正本清源,还原族史,共御族侮,势成骑虎,余等岂敢不尽其力之所能乎?1998年遂避开《四谱》重修家乘,因删除“三千”不合时宜而搁置。2010年曾效力于《五谱》,因政见不合,自愿退出,但仍乐观其成。2012年在筑拜谒烈公墓期间,与哲嗣维品,议即修谱,共同发起,全族欣从。2013年春,适同华公鼎力相助,参与同仁敬心尽力,逾三年汇撰已全,即将付梓。忆一路走来,我等逆境逢生,立志不渝,力排众议,历尽千辛,悲伤喜悦,百感交集,唯余愧未达至善,谨请族人见谅,更望族中英才,继往开来,更有作为。但愿家藏一牒,如安居本籍或落业他乡,知本、知根、知其由来矣!是为序。 2014年甲午岁中秋嗣孙良书字柏松谨识 ☆本网谱信息来源于老谱,欢迎新站宗祠宗亲指正和参与信息增补,共享资源。QQ1083658853★ 编辑/完善 创建者: @王生斌 ![]() 管理员: @wyz ![]() 管理员: @lsgr ![]() 管理员: @王永周 ![]() 历史版本:2017-11-05 16:37:52 - @王生斌 ![]() 历史版本:2017-10-29 11:22:05 - @王生斌 ![]() 历史版本:2017-05-10 21:11:06 - @王生斌 ![]() 历史版本:2017-03-18 19:55:30 - @王生斌 ![]() 历史版本:2017-03-05 21:37:24 - @王生斌 ![]() 历史版本:2017-01-19 19:16:47 - @王生斌 ![]() 历史版本:2016-10-30 11:07:08 - @王生斌 ![]() 历史版本:2016-10-03 20:36:28 - @王生斌 ![]() 历史版本:2016-09-24 21:47:14 - @王生斌 ![]() 历史版本:2016-09-23 20:57:26 - @王生斌 ![]() 历史版本:2016-09-22 13:48:19 - @王生斌 ![]() 历史版本:2016-09-22 07:54:18 - @王生斌 ![]() |